1920年左右,中國在山東省威海市柳公島上有一座海水淡化蒸餾塔。蒸餾塔占地面積612平方米。它與1560年突尼斯的陸基海水淡化廠和1872年智利的世界第1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屬于同一原理的基礎蒸餾海水淡化項目。
1958年,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我國開展了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海水淡化的研究。
1965年,山東海洋大學在國內開展了反滲透CA非對稱膜的研究。
1970年,海水淡化戰主力集結杭州,組建了全國第1個海水淡化實驗室。
1981年,西沙群島建成第1座日產200噸電滲析脫鹽站。
1982年,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部門批準,中國海水淡化和水回用學會在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成立。
1984年,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成立,開始了蒸餾海水淡化裝置的研究。
1985年1月16日,中國第1座海水淡化廠在西沙群島永興島建成投產。
1987年,大港電廠從美國引進兩臺3000m3/dMSF海水淡化裝置,結合離子交換法解決鍋爐補給水供應問題。
1997年,中國第1臺500m3/D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在浙江省舟山市嵊山縣投產建成,開創了中國大規模應用海水淡化的歷史先例。
2000年,在河北省滄州市建成了1.8萬m3/D反滲透苦咸水淡化廠。
2003年,山東榮成完成萬噸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同年,河北一電廠引進2萬m3/D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
2004年,中國第1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00m3/D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項目在山東黃島建成。
2005年,《海水利用專項規劃》正式發布,成為第1份指導性方案文件。
2016年12月28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了《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水決定生產和城市”,“推動海水淡化大規模應用”,推動海水利用技術在西部咸水地區的應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海水利用。到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總規模將達到220萬噸/天以上,沿海城市海水淡化新規模將超過105萬噸/天,海島地區海水淡化新規模將超過14萬噸/天。
2021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自然資源部印發《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海水淡化利用目標: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海水淡化規模20萬噸/日以上。
咨詢熱線:021-65629999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六 9:00-18:00)咨詢熱線:021-59145678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六 9:00-18:00)版權所有:萊特萊德·環境 備案號:遼ICP備12004418號-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