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海水淡化夢想,如今已經實現。我國海水淡化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卻風頭正盛。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海水淡化工程135個,工程規模165.11萬噸/日。按工程規模分,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萬噸級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40個,工程規模1452448噸/日;千噸級及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0個,工程規模188894噸/日;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5個,工程規模9741噸/日。我國海水淡化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近日,天津市通過了《天津市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若干規定》。《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是全國首部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規定》明確要求,天津將推動海水淡化水生產企業為工業企業“點對點”供水;在沿海區域規劃建設海水淡化工程,推動工業園區規模化應用海水淡化水;因地制宜推動符合相關標準的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管網。
推動海水淡化水生產企業為工業企業點對點供水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生產等穩定供水。
海水淡化水用途中,工業用水占比63.60%。在2021年6月1日實施了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海水淡化利用—工業用水水質》,規定了作為工業用水的海水淡化出廠水水質要求、出廠水利用方式及取樣與監測方法。該標準適用于以海水淡化出廠水為水源的工業用水,包括鍋爐補給水、循環冷卻水補充水、工藝用水。
天津市在《天津市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若干規定》中明確提出,推動海水淡化水生產企業為工業企業點對點供水,和相關區人民政府在沿海區域規劃建設海水淡化工程,推動工業園區規模化應用海水淡化水。鼓勵沿海區域新建、改建、擴建高耗水建設項目優先使用海水淡化水。
海水經處理后生產的淡化水可供給企業用于工業生產。海水淡化后得到淡水和濃鹽水,淡水輸送到各企業用于生產,而濃鹽水則被送往當地化工企業提鉀提溴,或作為工業制堿的原料,再或者送到當地鹽場曬鹽,實現了海水資源的梯級綜合利用,也避免濃鹽水入海造成海洋破壞。
推動符合相關標準的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管網
積極發展海水淡化是破解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戰略舉措和重要途徑,對優化用水結構、保障水資源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天津市將統籌配置地表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等水資源,逐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資源中的配置比例。因地制宜推動符合相關標準的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水務部門應當加強對供水水質的監管,確保供水安全。
然而,海水淡化水引入城市供水管網,真的可行嗎?海水淡化水引入城市供水管網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
1、脫鹽水的水質特征是否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脫鹽水的質量非常高,水中雜質和大部分離子的去除率很高,使其能夠去除有益于人類健康的成分(如硬度和氟化物)。此外,由于反滲透膜對硼的去除率相對較低,采出水中的硼含量相對較高。因此,與健康密切相關的海水淡化水質指標主要包括硬度、氟化物和硼。
2、目前,城市的主要管道大多是鑄鐵管和鋼管。由于其使用壽命長,腐蝕和結垢程度非常嚴重。酸性、低硬度的淡化水進入該管網,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腐蝕管道,導致管道中有害物質溶解,可能導致用戶終端飲用水水質不達標。據報道,在一些向市政管網注入小規模海水淡化水的島嶼地區,“黃水”和“紅水”現象往往不同程度地出現。
這是因為海水淡化水屬于低pH值、低堿度的軟水。基本無緩沖能力,易腐蝕管道,導致水體中鐵離子濃度高。面對上述兩大挑戰,如何將除鹽水安全順利引入管網并到達用戶端,使居民獲得符合健康安全標準的飲用水,是一個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將海水淡化水與硬度較高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摻混提高其礦化度。有研究表明,為保證摻混水的水質較穩定,自來水與淡化水的摻混比為3:1~5:1。在有條件的地區,對鐵質輸配管網進行PE/PVC管網的更換改造,雖然淡化水其化學穩定性較差,但在優質管網中完全能夠滿足城市供水水質要求。通過對淡化水在鐵質管網和PE管網中的水質變化對比得出,在保持管網內淡化水化學穩定性方面,PE管網優于鑄鐵管網。
天津市以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為重要立法目標,圍繞海水淡化水的產、供、用各環節強化引導支持相關措施,著力優化水資源供給配置體系,推動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天津作為我國重要濱海城市,在推進海水淡化方面具備良好基礎和突出優勢。推動海水淡化水生產企業為工業企業點對點供水,讓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管網對海水淡化整個產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對優化用水結構、保障水資源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咨詢熱線:021-65629999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六 9:00-18:00)咨詢熱線:021-59145678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六 9:00-18:00)版權所有:萊特萊德·環境 備案號:遼ICP備12004418號-71